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法院动态

秦淮法院开展读书日活动(一)丨以书润心,感悟法治精神
日期:2025-04-14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人间最美四月天

春色恰如许,读书正当时。为深化秦淮法院文化建设,进一步在全院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激发干警阅读热情,在4月23日第30个世界读书日之际,秦淮法院开展推荐好书,读书心得分享会等活动。

 法警大队 陈诚 

《精神明亮的人》

翻开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仿佛触摸到一束穿透迷雾的光。这部融合诗性散文与思想深度的作品,以“灵魂的萤火”“大地的忧郁”“精神路标”等篇章,叩问现代人如何在浮躁中守护内心的纯粹与理想。对一名司法工作者而言,这本书不仅是文学的滋养,更是一场精神的觉醒。

精神明亮的人需“像清晨的露珠般保持对世界的敏感与好奇”。这让我联想到法院的使命:在纷繁复杂的案件中,唯有以清澈的目光洞察真相,以赤子之心感知人性冷暖,才能在法槌落下时传递公正的温度。

精神明亮的人需“行动力的理想主义”。司法工作不仅是逻辑的推演,更是价值观的实践。面对社会矛盾与利益纠葛,法官需以书中所述的“理性骨骼”支撑判断,以“生活美学”润泽裁决,让每一个判决成为照亮他人生命的“精神路标”。正如王开岭所言,“成熟未必是成长”,司法人的成熟应是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同时,始终保有对正义的浪漫追求。

知产庭 刘海天 

《论犯罪与刑罚》

读经典,方知来处;悟理论,方鉴得失。我分享的书籍是《论犯罪与刑罚》。贝卡利亚以人性关怀为底色,用理性之笔勾勒出罪刑法定、刑罚人道、程序正义等现代法治基石。书中有一点令我印象深刻,即关于如何预防犯罪。预防犯罪比惩罚犯罪更高明,这是一切优秀立法的主要目的。贝卡利亚对报应主义十分反感,他认为刑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摧残折磨,而是在于唤醒人性尊严。通过这本书,贝卡利亚成功构筑了一座罪与罚的阶梯,驱散了蒙昧与黑暗。它犹如一面穿越历史时空的明镜,将18世纪启蒙思想的锋芒投射在当代司法实践的场域。面对社会热点、现实纠纷、疑难案件,法律人需要的不是别出心裁,而是三思而后行;需要的不是激情,而是抽丝剥茧、由此及彼、换位思考的理性。

知产庭 包雪颖 

《现代知识产权法的演进:

英国的历程(1760-1911)》

无形与有形,保护与运用,一直是知识产权法律领域中的热门话题。技术的更迭推动着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新型智力成果的认定和保护,转化与运用,这无疑是知识产权新的现代化考题。本书以深邃的历史视角揭示了知识产权制度演进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通过考察英国知识产权法形成过程,展现了法律规则如何在特定历史情境中逐步确立其形态。知识产权制度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技术变革、经济利益与社会需求的交织中逐步确立,彰显了法律与技术的共生关系。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历史,更在于为当代知识产权法的变革提供启示。科学技术的突进式发展必然会给知识产权带来新的命题和挑战。了解制度发展的“前世今生”,从历史视角剖析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的无形财产的价值与意义,才能让知识产权制度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创造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