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专栏
改革调研
近日,市法院印发《南京司法改革典型案例选编(十四)》,秦淮法院《依托“徕斯”数字微法庭 打造“双线”相融诉源治理新模式》成功入选。
相关做法如下:
近年来,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领会《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意见》及上级法院有关文件精神,依托创新打造的“徕斯”数字微法庭平台,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线上线下“双线”相融一体诉源治理工作模式。2022年度该院在全市率先实现新收一审民商事案件数“止增回落”、同比下降3.46%,历史性地出现案件“下降拐点”,司法效能有效释放、审判质效全面提升,7项核心指标均位居全市前列。2023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张军院长至该院调研时对诉源治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一、协同建设、常态在线, 开辟司法便民“直通车”
一是融入式诉源共治。 线上,借助“评估研判”功能模块,组织对重点领域矛盾纠纷以及重大突发事件进行研讨,提出处置方案;借助“联动调解”子模块,组织部门、街道、社区、法院等各方主体参加矛盾纠纷联动调解会议,合力化解矛盾纠纷。线下,以党建为引领,借助“政法网格员”“法治副书记”等,借助法官业务优势,社区与群众离得近、叫得应、关系熟优势,以“微法庭”为联结纽带,以“网格”为治理单元,切实提升矛盾纠纷协同预防效能。该院“法院联社区 法官进网格”工作获评秦淮区基层党建创新项目三等奖。 二是精准化咨询服务。 开设“我要咨询”功能模块,群众通过“咨询服务”子模块向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主体以及妇联、市场监管、物业管理等部门进行法律咨询。借助留言回复功能,为用户提供在线7×24小时智能法律咨询服务,并适时获取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法律解答和业务指引,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法律明白人”触手可及,2022年,共计为当事人提供法治咨询及回复330余次。 三是常态化法治宣讲。 线上,微法庭系统内嵌普法讲堂、法治视频及新闻动态等功能,法官、调解员等各类主体可以开展远程法治宣讲,提升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线下,依托“民生工作站”“吹哨报到”等平台机制,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梳理排查,对发现的“苗头性”症状,及时介入引导,使纠纷遁入无形,组建“民法典青年专家宣讲团”,2022年开展巡回法庭审理及法治宣传52场,切实净化纠纷滋生土壤。
二、智控分流、精准发力, 搭建诉前调解“高架桥”
一是协同智控一键分流。 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徕斯”数字微法庭协同智控中心,对各类纠纷调解需求统一调度。根据纠纷数量、矛盾类型等情况,以“行业调解-治理单位-街道社区”为横向分层,科学引导分流至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街道综治中心、司法所,矛盾发生所在社区等进行就地调解化解。2022年度该院诉前化解率达42.2%,成功避免7798起案件进入诉讼程序。 二是法官指导线上调解。 通过微法庭解纷模块,双方当事人无需到场即可远程一键式参与调解。远程在线调解过程中,根据当事人或调解员申请,法官为双方在线提供调解指导,调解过程中同步记载无争议事实、无异议调解方案,2022年共开展线上调解1923场,法官参与指导达成调解协议并出具调解书32份。建立常态化调解培训机制,定期由法官开展经验分享、法律推送、办案指导培训会,增加调解人员业务能力、提升调解成功率,2022年线上线下共开展培训活动4场,培训人员达百人次。 三是完善线上司法确认。 出台“成果固定+司法确认”双对接机制,依托司法权威提升诉外解纷公信。建立无争议事实记载机制,对书面记载调解过程中没有争议的事实,法院直接予以认定。对司法确认案件实行专人办理,对不符合条件的调解协议,当场提出修改建议指导补正;对符合确认条件的,当日出具确认裁定,及时予以确认,2022年度累计办理司法确认案件299件。
三、在线预诊、适老改造, 提供诉讼服务“加油站”
一是便捷化网上立案。 矛盾纠纷产生后,借助微法庭系统当事人可以选择在“诉前调解立案(苏解纷)”进入人民调解。调解不成的,一件转入“起诉受理”子模块进行网上立案;家事纠纷等类型化案件,对接家事要素式智能化审判系统进行要素式立案。借助电子卷宗全流程同步生成功能,以网上立案审核、卷宗材料扫描、智能精细编目、电子归档审核和电子档案查询五项功能为核心,实现全流程在线诉讼服务。2022年度在线立案率达70%以上,要素式立案2842件,为当事人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减轻诉累。 二是全方位法律预诊。 线上,通过智能问答、类案推送、法律法规推送、法律文书推送等功能,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自动匹配用户在线咨询的法律需求,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语义检索技术,为用户提供7×24小时在线解纷咨询服务,让用户对纠纷解决结果形成正确预判,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纠纷解决途径。线下,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置预立案谈话室,面对面为当事人进行诉讼风险评估,细算亲情、信誉、时间、经济、风险“五笔账”,引导纠纷有序导出、合理分流。 三是心连心适老服务。 在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使用习惯,配套适老电子诉服模式,辅助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充分尊重老年人对审理方式的选择权,灵活运用线上线下解纷方式。线上,优化在线诉讼平台界面交互、语音辅助等功能,加大文书字体,打造简单易读的在线诉讼“大字模式”。线下,在等候区设置老年人“爱心专席”,配备老花镜、轮椅、急救箱、助听器等老年人常用物品;制作大字版的诉讼须知、办事指南、法律读本、表格模板等。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志愿岗,按需提供“全流程陪办引导”,为老年人提供手把手诉讼流程指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