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我们未曾谋面,虽不相识,但是我们都在拼搏着。尤其是你,今年的六月,就要踏上梦想开始的地方……”家住南京市瑞金北村,因所在楼栋处于管控区暂时无法返校复学的高三学生李林(化名)收到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加油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这封信的“写信人”是该小区的一名抗疫志愿者、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红花法庭的法官助理郭凯敏。近期,他和同事化身“大白”,将在法院的调解工作经验带进管控区,居民说,“有温暖相伴,日子也没有那么难熬了……”
法官助理当抗疫志愿者,为高三学生写“加油信”
“……尤其是你,今年的六月,就要踏上梦想开始的地方,看看右手拇指上硬硬的茧,看看整整齐齐的试卷、笔记,看看三年前阳光、自信的自己,看看镜子里义无反顾的表情,告诉自己,用心走过的路永远都不会后悔。”

郭凯敏写的“加油信”(部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这封“加油信”的“写信人”是南京市秦淮法院红花法庭法官助理郭凯敏。近期,他作为秦淮法院派驻瑞金北村管控区的抗疫突击队志愿者,为这里的居民提供各种服务。
在化身“大白”的同时,郭凯敏主动兼任了楼栋“单元长”与“疏导员”。在排查过程中,他发现该单元有一名即将于今年6月参加高考的男生李林。
郭凯敏得知,在南京市普通高中三年级师生员工返校复学后,暂时无法去学校的李林和家长都很着急。于是,便萌发了写一封信给李林的想法,为他加油鼓劲,鼓励他直面困难,坚定信心迎接高考。
郭凯敏在采访中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自己在老家有一个弟弟,恰巧也是今年高考,这使得他在得知李林面临的情况后很有感触。因此,这封“加油信”可以说并不只是出于“外人”之手,其中也融入了哥哥对弟弟的感情。
将信制作成短视频,主动成为考生与学校“桥梁”
郭凯敏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表示,在写完这封信后,为了使其更具有感染力,起到更好的鼓励作用,经过考虑,他决定将其做成一段小视频。“一开始是我自己朗读配音的,但普通话不太标准,于是又找了一个朋友请他录了一段语音。他不但普通话标准,而且朗读得很有感情。”
“高考是为了让我们明白,我们的奋斗并不是为了一个结果,而是因为有那么多人陪我们去追逐梦想,是因为有那么多人陪我们一起走过你最无奈、最煎熬、最无助的日子。”他在信中这样鼓励李林。

郭凯敏和同事为管控区居民提供服务
信的最后写到:“高考告诉我们,你有梦想去期待,更用努力去付出,梦想、汗水、爱的阳光,才会创造出属于你的奇迹。而你,就是那个奇迹。加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注意到,这封信的落款郭凯敏并没有写上自己的名字,而是使用了“秦淮法院瑞金北村抗疫突击队全体志愿者”的名义。
除了这封信,郭凯敏还成了李林和学校之间的“桥梁”。他主动联系防控指挥部,每天重点关注学校发来的材料、物资,拿到后在第一时间转交给李林。
被居民们称赞感谢,将法院调解经验带进管控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秦淮法院派驻瑞金北村管控区的抗疫突击队成员共有16名,其中包括10名进入管控区的志愿者,还有6人负责后勤等工作。他们每天的工作从起床就严格按照时间表进行,中途很少能有休息时间。
清晨六点多,简单吃过早饭后,他们就换上防护服,化身“大白”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到岗后,他们收集居民的生活垃圾,按照分类封包装箱,等待集中运走。随后,他们会为居民配送米面油、蔬菜等各种生活物资。此外,他们还要协助检测采用人员进行采样。
管控区的居民除了核酸采样不能下楼,郭凯敏注意到大家难免心情有些压抑,于是开始想办法在线上丰富大家的生活。在为疫情防控建立的楼栋微信群中,一开始只有通知信息和居民的询问,显得有些沉闷,郭凯敏开动脑筋推出一个个线上活动,引来居民积极参加。厨艺大赛、健身打卡、生日祝福……微信群里热闹了起来,大家居家的孤独感减少了,邻里间的关系则更近了。
“@郭凯敏 感谢你及你的伙伴们在这特殊的日子里,用你们的爱心、细心、耐心为居民们送来了一份轻松清爽的心情。少年加油,我们为你祝福!”“不光生活照顾的好,心理也照顾的好。有温暖相伴的日子也没有那么难熬了”居民们在微信群里对这些来自法院的“大白”们表示感谢。

居民的感谢
郭凯敏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他和突击队的其他志愿者在法院都有做调解的经历,这项工作需要耐心、细致,以及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把这方面的经验也带进了管控区。有的居民不理解防控工作的一些做法,他们就情理并用耐心解释,安抚对方的情绪。还有的人家房子里只有一两位老人,往往不会使用手机的上网等功能,难以与外界进行更多沟通。于是,他们就在送菜的时候,与这些老人多聊几句家常,关心一下他们的居家生活情况,让老人不再感到那么孤独。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承源
校对 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