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法院动态
人间四月,春和景明,书香氤氲。恰逢第二十九个“世界读书日”,为进一步筑牢信仰根基、坚定理想信念,4月18日下午,秦淮法院三名青年干警应邀前往秦淮区税务局职工书屋,参加“我和未来有个约定”主题团日活动,共赴春日“读书盛宴”。 活动上,青年干警们首先共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讲话精神。三名干警结合法院工作实际,各自发表了关于如何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学习感想。干警董浩然表示:“作为一名法院青年干警,要将如我在诉、如我在执理念深刻融入到审判执行工作中,以能动司法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干警陈凯表示:“青年法院干警应该将力量聚集到保护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作上来,做深做实司法保护,做优做细司法服务,让法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干警牛昊表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法院青年干警将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切实加强法治保障效果。” 学习结束后,青年干警展开读书交流研讨,分享近期生活里的所读所思。他们表示,一是要培养读书习惯,持之以恒,树立“终身读书”的理念,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形成“终身读书”的生活方式。二是要厚植人文情怀,不断滋养为民司法的人文精神,积极向社会传递司法文明、法治文化。三是要实践知行合一。牢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坚持读书与运用相结合,善于联系实际、尊重规律,将理论知识在司法实践中转化为为民服务的成效。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李善德在一次次失败后,仍绞尽脑汁想将那岭南的荔枝运回长安。即使不小心被卷进了可恶的洪流,也要有乘风破浪的勇气,把千难万险化解、战胜。 读完后,我在想,我们时常也会被各种难题困扰,或是来自工作、或是来自生活、又或是来自学业,有时会让人感到无从下手,焦虑不安,我们也在某个时刻成了李善德。李善德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甚至尝试了各种方案,迎难而上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坚定的向前走,一定能获得成功。迎难而上,逆流前进,应当是当代青年的标签,我们应当具备坚韧过人的毅力,尽自己所能在这个时代大放光彩! 不由得感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绝不是一句空话,作为法院青年干警,更要珍惜新时代的来之不易,要将忠诚与担当作为自己鲜明的本色,要将公正与效率作为工作的目标,用一件件公正审判的案件来证明追求正义的良心和努力推动法治的决心。 丹尼尔·凯斯的《献给阿尔及侬的花束》这本书以主人公自己记录的“进步报告”为形式,讲述了天性和善、积极努力的查理·高登通过参与声称能改造智能的科学实验,智商一度从68跃升为185,经历智慧和自我的觉醒,但又迅速退化的故事。 我在阅读时,心中不禁产生疑问:查理为什么有这么强烈且持久的“我要变聪明”的愿望,对一个连“聪明”都不能正确拼写的人来说,“聪明”意味着什么? 后来我明白了,“变聪明”是手段而非目的。查理以为变聪明就能获得爱与尊重,但查理一直想要获得的个体尊重几乎从未实现。在改造智能的手术前,妈妈以普通人的行为标准逼迫他,周围的小孩子们作弄他,被他当作朋友的面包店员工戏耍他;在改造智能的手术后,尼姆教授认为查理是自己创造的产物,科学家们把他当作与白鼠并列的实验动物。查理曾因愚笨和无知被嘲笑,又因智慧和知识被排斥,始终没有获得尊重和理解。 虽然这本科幻作品创造出的查理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现实生活却有无数个觉醒了自我意识、需要获得尊重的查理们。 每个参与诉讼活动中的当事人,也都期待着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纳,享受主体地位而不是扮演诉讼角色,想要解决问题而不是体验司法程序。理解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同时也是我们必须要努力去实现的目标。就像张军院长所说,“必须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牢记感受公平正义的主体只能是人民群众”。只有以“如我在诉”的意识,把自己从审判者的角色中抽离出来,彻底带入当事人的身份,才能发现符合当事人期待的答案,使司法审判对法律条文这一“文本法”的适用与包括当事人在内的人民群众“内心法”相符合。 我最近很喜欢的一本书是日本女作家吉井忍的《东京八平米》,也是豆瓣2023年热度排名前十名的纪实文学书籍。作者用一人称的口吻,向读者分享了她如何在东京仅有八平米的居所内生存,并且借助这八平米的空间,逐渐向外拓展自己的生活。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想象如何能在八平米的空间生活。因为八平米的房间小到难以置备完全的设施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甚至存在诸多不便。例如由于没有洗衣机,作者需要走出门去附近的公共洗衣房洗衣,因为没有可供洗澡的空间,所以也需要经常到日本的钱汤(也就是澡堂)或者健身房去洗澡。换句话说,作者将其日常的生活需求部分“外包”了出去。 但事实上也正因为这些“不便”,作者能接触到更多周围的邻居、小吃店的老板,去逛各种艺术展和参加各种活动,与生活圈的“附近”建立起了专属联系,正是这些“附近性”所带来的亲切感和熟悉感让人产生归属感和依赖感等情感。同时也因为八平米的“小”,带来了更多探索生活的可能性,作者节省下的房租的费用更多用在的探索世界、欣赏艺术上,获得更多精神自由和富足。 实际上作者积极与生活周边建立联系的过程,也和人类学家项飙提出的“附近”的概念不谋而合,项飙教授认为在生活的“附近”设置不同的锚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抗生活的失控感和无力感。工业化后,“钟表时间”对人来说变得比“空间”更加重要,人们对于世界的感知、理解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现代人要么非常关注自我,要么倾向于关注一些过于宏大的叙事,而对于自己周边的生活知之甚少。因而对人的经验缺乏洞察,也进而更加容易产生虚无感。而“附近”这个概念具备很强的社会性,内生很多细密、复杂的社会关系,当我们都愿意走出家门,拥抱“附近”,与世界建立实实在在的,而非数字化的联系,也就更可能以身体为出发点,身体力行地了解、洞悉这个世界。 这本书提供给我了更多探索生活的激励,当代在生活中看似物质越来越丰盛,但人的内心反而更匮乏。作者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活出精彩丰富、充满价值感的人生,和所处的物理空间或许并无必然关系,空间的“小”不成问题,因为外面的世界足够“大”。或许也只有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才能将“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这一句宣言真正落地,建立起一份专属我们自己的“人生意义感”。 读完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后,我深受触动,体会到了一种别样的美感。这种美感并非来自华丽的辞藻,而是源于作者简练至极的文字。这些文字如同一把锋利的刀,精准地勾勒出了俗世生活的丰富多彩,让我看到了天津卫独特的地方风貌。 天津卫,一个历史上的水陆码头,曾是货物的集散地。这里南来北往的商贾络绎不绝,如同过江之鲫,共同铸就了经济的空前繁荣。在这片土地上,三百六十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些“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沿着各自的生命轨迹,或平行或交叉,共同为天津卫这片土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生动的传记,不过它记录的不是帝王将相,也不是达官显贵,而是一个个行走在生活钢丝绳上的市井人物。他们凭借着手中的技艺,从生活的这汪池水中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瓢水。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充满了感动和启发。 读完这每一名奇人的经历后,我都会有一丝感动。因为他们都在为心中的某个信念而活,他们不畏艰难,不惧挑战,只为了心中的那个信念。比如书中的“蓝眼”,他对于假画的敏锐洞察力让人惊叹,但他在面对羞辱时却选择了离开。他的离开并不是失败,而是一种坚守和选择。他活得明白,他知道自己的价值和追求,他不愿被世俗所束缚,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再比如刷子李,刷墙看似简单,但他却将其做到了极致。他的每一次刷墙都像是一场艺术的表演,他的专注和执着让人敬佩。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刘小枫先生将现代叙事分为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俗世奇人》恰恰是一种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典范。这本书关注的不是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而是个体在俗世生活中的挣扎与奋斗。它通过讲述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地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