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专栏
改革调研
近日,秦淮法院戴娟、祖子涵撰写的《认罪认罚案件中审判中心的偏离与回归——以N市基层法院的司法案例为切入》和黄茜、刘欢撰写的《知识产权商业维权异化的司法规制路径研究》两篇调研论文分别获评省级奖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近日,江苏省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检察学研究会2024年年会在江苏宿迁召开,会上公布了年会论文获奖名单。秦淮法院戴娟、祖子涵撰写的《认罪认罚案件中审判中心的偏离与回归——以N市基层法院的司法案例为切入》被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方面具有显著成效,但整体的形势向好之下会隐藏危机,宏观制度必将通过具体案件予以实现。司法实践中,认罪认罚案件存在虚假认罪、技术认罚、事实未明、量刑调整等审理难题,导致该制度暗含效率与公正的价值风险。究其缘由,认罪认罚案件偏离“以审判为中心”,表现为单一追求诉讼效率的价值误区、“起诉中心”取代“审判中心”的原则误区,并阻滞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发展进程。有鉴于此,需要重塑“以审判为中心”的理论共识,通过澄清量刑建议权与量刑裁判权的权力划分,探索审理方式与庭审内容的优化方案,从而实现认罪认罚案件中审判中心的实践回归。 案例既是规则的生动载体,也是调研的源头活水。一个案例能够凸显法律适用的争议,系列案例可以呈现制度运行的状态。虽然就后者而言,这种呈现可能只是经验性的,不如整体数据那样客观、直接,但法律制度的应用是通过具体案件实现的,也应当在具体案件中予以考察。本文来源于对法律制度与具体案例之间存在的某些不协调的观察,而调研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将日常办案中的直观感受、口语交流、内心困惑进行系统总结与书面固定,并通过阅读、思考、论证形成观点与方案,这既是为法官答疑解惑,也是为学术研究贡献实践视角。 近日,江苏省法学会公布了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2024年年会优秀论文及组织奖。其中,由秦淮法院黄茜、刘欢撰写的《知识产权商业维权异化的司法规制路径研究》被评为三等奖。 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知识产权毫无疑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随着我国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和保护力度的逐年加大,专业化的诉讼维权团队“应运而生”,他们凭借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体系化的维权流程,帮助权利人遏制侵权行为蔓延,并通过批量诉讼的方式为权利人和自己赢得经济收益。然而从取证方式到维权手段,知识产权批量的商业维权出现了异化变形甚至走向极端,获得司法保护的往往不是“高质量”“真创新”,从而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文章从审判实践角度出发,探析规制知识产权商业维权异化的有效途径——在给予知识产权最严格司法保护的同时,应警惕异化的商业维权行为,树立正确维权导向、构建知识产权诚信体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想要做好调研工作,要“心动”,平时就要留心工作中遇到的案件,始终保持对于案件的敏感度,善于发现案件中的特点与亮点,必须“有心栽花”方能“静待花开”;还要“行动”,要努力挖掘案件中的更深层次的价值,不能仅停留在解决个案纠纷的层面,重点挖掘可以适用于类案而非个案的裁判规则,挖掘类案裁判规则中的创新点和亮点,只有勤思考、多积累,才能写出好的调研文章。 下一步,秦淮法院将进一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凝聚调研工作合力,推动司法调研工作不断出精品、出亮点、塑品牌,为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智力支持。 (论文仅代表干警观点,不代表法院裁判尺度)